责任、悲悯、慰藉、力量 | 给未来主人翁,也送给此刻你我的书单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鱼鹰有宝宝 Author 鱼鹰鱼鹰
这份书单,我酝酿了好久。
它的起点,是1月29日,我读到人大附中青年教师吉吉写给学生的一封信。(请见微信公众号“吉吉的边城”)
他写:
书本上的知识、试卷上的习题,似乎都不能回答此刻的困惑。
他问:
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与困厄,我们如何在这个变动不息的世界上,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。
他引用朱光潜的“三此”主义——此身、此时、此地——来敦促学生思考、践行。
他说:“希望不久的将来,在祖国的各行各业,能看到你们的良知与专业。“
良知与专业,五个字给我触动最深,假如人人秉持如此,这个冬春之交该是另一番景象,过去两个月里的许多生离死别、流离失所,也许就不会发生。
二月中,又有一篇成都七中高三老师的开课致辞刷屏:
我们不是局外人,现在不是,未来更不是。因为,“无穷的远方,无数的人们,都和我有关。”
一场疫病,无意中成了“好学校”和“好老师”的试金石。让我们看到,真正好的教育,不会回避人道、良知、责任,未来的主人翁也少不了这一课:关心人、尊重生命、寻求真相、守住尊严。
于是我想:这样的教育,要中学生才能理解吗?鲁迅先生所说的“无穷的远方,无数的人们,都和我有关“,该怎样传递给更小的孩子?
回顾读过的童书、绘本我感慨:有太多太多给孩子的书都在谈论人生最本质的问题,责任、良知、悲悯、慰藉、力量,通通藏在童书里,这些书太适合此时此刻来读,不仅读给孩子,也读给我们自己。
责任之书
1
《走进生命花园》
适读年龄:5岁+
这是一本描绘生命有多勇敢的震撼人心的书。它向我们昭示,每一个生命降生时自带的责任与勇气。
仅仅就阅读体验而言,这也是一本天才的书,集合了深刻、惊奇、沉静、炫目和诗意。
翻开第一页:“孩子坐在他的岛上,一边看着这个世界,一边思考。“
“孩子看到了战争。他想,应该画出军人的制服和长枪,应该把长枪画成小鸟栖息的树枝和牧羊人的笛子。”
“孩子看到了饥荒。他想,应该用绳索抓住云朵,让雨水灌溉沙漠,应该挖掘流着水和牛奶的河流。”
“孩子看到了忧伤。他想,应该学习加、减、乘、除,应该学习和别人分享金钱、面包、空气和土地。”
他看到了一些有权力的人滋长的私欲,他想,应该让他们睁开眼睛,或者请他们离开。
他看到了森林、海洋、眼泪,看到了人世间种种冷漠、残忍与缺憾——他想象着自己该怎样一一修复。
▲学习拥抱,学习不要害怕亲吻,学习说“我爱你”,即使没有人对你说这三个字。
“这是最后一次,孩子在他的岛上看着这个世界,然后,他决定......
......出生。”
是的,那个襁褓中的柔弱的孩子洞悉这一切,可他仍然决定出生,因为,他要改变。
他要用世间最勇敢、宝贵的“生命”来直面真实,抵抗虚无。
我们还记得这份责任吗?
2
《承诺》
适读年龄:4岁+
这本书是个现代寓言。作者尼古拉·戴维斯不仅是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,也是动物学家、BBC《野生动物的真实世界》节目的主持人,关注人与自然、与周遭环境的关系。
插画师则是《创造自己的世界》、《天空之城》的绘者劳拉·卡林。
封面上的女孩,原本是个“小偷”,生活在一座灰色的、死气沉沉的城市。人们被平庸、冷漠席卷,心灵枯萎,就像公园里死去的树。
一夜,年轻的小偷在漆黑的街道上撞见一位老妇人,她的包鼓鼓胀胀,女孩想要抢夺,却发现老妇人力气特别大,死命守护着她的包。
突然,老妇人说出一句莫名其妙的话:“如果你答应好好种它们,我就放手。”
女孩不明就里,也不在乎,她只想“拥有”,满口答应。老妇人马上松开手,冲她笑了。
可当女孩独自一人打开那个包,看见的却是满满一包发芽的橡树种子……
这是女孩久已不见的绿色,她感到自己怀抱了一片森林。
她明白了老妇人让她许下的那个承诺:“好好种它们。”
那个夜晚,在梦里,女孩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了“富足”,她决定履行承诺。
她开始在马路边、在环岛种树,种在瓦砾堆、在废墟里、在生锈的栏杆旁,种在每一个可能与不可能之地。
她把“冷漠、平庸、令人讨厌”丢到一边,只埋头种啊、种啊……
直到有一天,城市变成了这样:
人们满怀惊奇,轻抚树叶,露出久违的微笑。人们聚在树旁,喝茶聊天,然后,也开始种花、种树、种果,种在自家的屋顶、阳台上。
女孩离开了,来到另一个忧伤而不幸的城市继续种树,她不断远行,履行播撒希望的承诺,直到有一天,另一个年轻的小偷在另一个街角夺走她的包。
她像当年的老妇人那样笑笑,请她许下一个承诺。
不由让人想起鲁迅的那句老话:“希望本无所谓有,无所谓无的“”……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”——用童书表达,同样贴切。
书的前半本几乎全是灰、白、黑的色调,女孩身上的蓝已经是惨白世界的亮色。接着,色彩一点一点滋长、蔓延,在不一样的文化里生出不一样的绚烂——有一幅描绘的就像北京。
3
《好运先生,倒霉先生》
适读年龄:4岁+
这本书因为它独特的形式赫赫有名,从正面翻,是好运先生的故事,从反面、倒转过来看,则是倒霉先生的故事。
两个人的故事在书的正中交汇。更有意思的是,这两个人住在同一栋公寓,在同一天,几乎同一时刻,去往同一个目的地旅行。
他们互不相识,却无意中在故事的每一页都形成对照,以A为主角的画面里,你仔细看,B总会隐藏在不经意的拐角,以B为主角的画面也是同理。
看起来,好运先生处处好运,他工作生活顺遂,预订好行程去海岛度假。他从从容容,条理清晰,只将必须的物品收进一个小巧的拉杆箱,托付好他的猫,就出发了。
飞机晚点,他赶不上火车了。但他并不在意,改搭大巴,又在等待时间里决定自驾——恰好,租车公司有一辆刚刚还回来的车。
注意背景里那个拎着行李箱着急忙慌奔跑的灰衣人——那就是同样也在赶大巴的倒霉先生。他撞翻了一个老妇人的行李,老妇人因为收拾,错过了班车,无法回家。
幸好有路过的好运先生。他很乐意顺路送老太太回去。
然后,他的好运更多了:老太太邀请他住在自己家里;她儿子开帆船把他送去目的地,安排周到、精彩。
他还邂逅了爱情:宾馆经理的女儿玛丽娜恰好和他在同一座城市工作。他们在岛上共度了许多美好时光。
倒霉先生呢,似乎样样倒霉。他丢了工作,想要散心而去旅行。他塞满了两个行李箱,没有睡好,错过了闹钟,急匆匆出门,甚至连炉子都忘了关,埋下一个大大的伏笔。
他错过了飞机,租车开往离海岛最近的那方郡。结果因为发生火灾,全城大塞车(他并不知道起火的就是他的公寓)。
等他疲惫地抵达,又只够匆匆赶上大巴——撞翻了老妇人的行李,他根本来不及注意,他只顾得上自己。
接下来,他的度假之旅糟心得像一部灾难片:
难道运气真的偏袒一个、踩踏另一个?
无处不在的细节告诉孩子,并非如此。就像画家姬炤华在长达八页的导读里所写:这一切都是一系列细小选择导致的必然结果。
尤其当你翻到正中,两个人的命运相逢,更是意想不到、意味深长:
好运先生回到家中,才知道邻居失火,殃及他家,四周一片狼藉。他没有沮丧太久,重新整理屋子,收拾自己的生活。玛丽娜也加入进来,并以此为契机,翻开新一页,和他共筑二人世界——一场意外后,迎来的竟是更多甜蜜。
倒霉先生呢?他时来运转,中了彩票,变身超级富翁。虽然家中失火,但过去的一切已全不重要,他搬进别墅,颐指气使,养尊处优,人人都要为他服务。
可他的行事逻辑,正像极了疫情初期的武汉主政者,全无章法,全无计划,只是被偶然的漩涡席卷向前。
即便在他的好运里,也潜伏着隐忧——因为他正过着一种毫无责任感的生活,无论对自己,还是对别人。
说回好运先生的“好运”,生活给予他的回馈,很多都来自他对别人的善意、对人事物的负责。
悲悯之书
1
《莎娜想要演马戏》
适读年龄:4岁+
2
丑狗辛普
适读年龄:4岁+
当我们谈论那些最好的作家、最好的文学时,总是绕不开“悲悯”。
悲悯是什么?是慈悲,是对“人”、对“生命”的理解、珍重,是对脆弱、无常和苦难的感同身受,也是穿透它、直面它残酷的勇气。
是每日更新疫区日记的武汉作家方方所写:“时代的一粒灰,掉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。“
也是北野武的那句话:“灾难不是死了两万人这件事,而是一个人死了这件事,发生了两万次。”无论死去的是精神病患、脑瘫患儿、失智者、耄耋老人,还是正当壮年的医生。
而对于孩子,悲悯的基础,是易位思考的能力,是同理心,是他们必须懂得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里那句著名的话:这世上并非所有人,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。
所以我推荐的悲悯之书,都是想带孩子交换去那些弱势、边缘的人与动物的视角,看见生活的另一面。
比如上面的两本,都与“小丑”有关。小丑恰恰是各种形式艺术里,创作者特别钟爱的寄托悲悯之心的角色。
他们以逗人笑为职业,自己却往往过着畸零、漂泊的生活,笑与泪在他们身上激烈碰撞。他们脸上的油彩、面具,又包藏着种种隐喻。
《莎娜想要演马戏》,是我每次读都会眼眶发热的一本书。
它起初那么活泼、天真、勇敢,讲一个小女孩心心念念要去演马戏,觉得自己驯狮、翻跟头、耍飞刀样样精通,于是在马戏团到来时立马收拾行装,跑去投奔。
她和马戏团的每个人热情地打招呼:“嗨,我来了!我是莎娜,我想演马戏!“可一切远没有想象的简单,所有人都拒绝了她,带着不耐烦,和对小屁孩的不以为然。
只有小丑,温和友善的小丑,答应带她一起上台。
他们对好了一切包袱、桥段,莎娜信心十足、兴奋不已。可是一上台,她就懵了。
手中的道具气球飞走了,吹泡泡的肥皂瓶转眼就空,一切都和莎娜想象的不一样,她充满挫败与悲伤,站在舞台中央大哭起来。
可观众们却在大笑、鼓掌、欢呼——因为观众的乐子,就是看小丑“出丑”呀。
下台后,莎娜向小丑倾吐一切,她觉得自己把一切搞砸了,也一点不喜欢“我哭的时候,他们都在笑”。
小丑只是倾听着,点着头,温柔擦去她的泪水,平静地宽慰:“马戏团的小丑就是这样的呀。我们越倒霉,观众笑得越开心。不过这也需要练习呀。”
小丑送莎娜回家。结尾温情脉脉。
很多人都觉得这本书是关于莎娜收获的人生真谛:无论想做好什么,都需要练习、练习、再练习——我却认为远远不止如此。
它讲出的,难道不是罗曼·罗兰所言、世间唯一的英雄主义?——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,依然热爱生活 。
这本书的插画出自德国大师昆特·布霍茨之手,每幅画面据说都用水彩、彩铅铺陈了14层,营造出既真实又梦幻的不可思议的氛围,比电影还要慑人心魄。
▼
《丑狗辛普》则是英国绘本大师约翰·伯宁罕的早期作品。讲一只小狗因长相丑陋被主人遗弃在垃圾场,辗转流离,在马戏团的小丑那里找到了落脚地。
小丑与小狗惺惺相惜,互相取暖、做伴。当马戏团主因为小丑的节目不吸引人要驱逐他,丑狗辛普贡献了自己的智慧。它躲进小丑表演的大炮,当引线点燃,它随炮弹一起飞出,穿破纸环,震惊全场。
两个曾经被嫌弃的生命,因为抱紧彼此,找到了自己在世间的位置。他们的表演成为马戏团的压轴,从此再也不必为居无定所担忧。
▼
在这个类目里,我还推荐了安东尼·布朗的《我和你》——这是对民间童话“金发女孩与三只熊”的当代改编,在引人入胜的节奏感、悬疑感下面,是深切的社会关怀。
金发女孩是三只熊一家按部就班中产生活的偶然闯入者,她留下的那一点转瞬即逝的痕迹提醒我们:生活不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,他人的困顿就在不远处,不要蒙住你的眼睛。
《小狐狸买手套》、《苏菲的杰作》里都有生命的相互体恤。尤其是《苏菲的杰作》,它让你看到微小生命惊人的创造力,也看到我们的“互哺”——不止我们在给予,我们接受其他生命的馈赠何其多。
《阿尔茨海默先生》则是一本动人的台湾绘本,文图俱佳,温情脉脉,像极了那些年惊艳过我们的台湾电影。你一定猜到了,它关于患上阿尔茨海默症、走失的老人。很特别的是,它从外孙的视角讲述——在这个小孩的眼里,“阿尔茨海默”是一位先生,他常常造访外公,一旦他来了,外公就变得不一样了。
小朋友回忆起一次与外公、阿尔茨海默先生的共同出行。
外公就像个孩子,回到童年的树屋,和他一起看星星。
行文至此,才写完了责任之书、悲悯之书。
慰藉之书、力量之书明天继续。
谢谢你们的等待。我知道,你能看见,我在以上文字里交付了什么❤️
由于新冠疫情,物流可能比平日稍慢几天,请多担待。另外,湖北暂时还无法送货,很遗憾。
可是——我自己,很想送此刻留在湖北的朋友们一些书。如果你愿意,请给我留言,聊聊封城后的日子里,给你慰藉和力量的书、语句(不一定是童书),我会挑出7位,在封城结束、物流再度通达之时,每人赠送一本上面的书,算是你我之间的小小约定。
珍重。加油。
其他地区的朋友,也来留言吧,此刻,什么给你慰藉,什么给你力量——愿我们做彼此的春风。
🔚
关于月亮,从幻想到科普 | 中秋书单
从一粥一饭,让孩子学会知足惜福 | 绘本书单
给孩子
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“给孩子”系列
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,
持续"给孩子一部好作品"。
微信公众号ID :tochildren
转载:联系后台 | 入微信群请加:missfanyi
▼ 点击文末"阅读原文",点亮更多精彩!